返回首页 >

帮助老年人识破虚假保健品骗局

2025-05-08 16:21   人民日报

  这几年,针对老年人的保健品和药品诈骗呈现新形式。“以前看电视广告打热线电话下单,现在用手机看直播、刷朋友圈,动动手指头就能下单,网络购物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孟羿帆说。孙奶奶这次上当,就是看到了对方朋友圈的内容。

  “虚假保健品和药品常常披上‘科学外衣’,大肆渲染‘功效’,制造营销骗局,对老年人非常有吸引力。”陈新宇分析,虚假保健品和药品经常伪造权威认证,利用老年人对机构和专家的信任,让老年人放松警惕。

  除了骗术升级,老年人轻信虚假保健品和药品,还与自身情况分不开。

  “不少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对于慢性疾病都十分焦虑。”结合自己的从医经历,陈新宇表示,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老年人逐渐产生无力感,急切渴望找到一种能改善病情的“速效方案”,虚假保健品和药品就是抓住了这一心理诉求,打着“根治”“快速见效”的旗号,迎合了老年人的期盼。

  同时,老年人对于药品信息存在认知盲区,不了解药品正规标识。拿出一种虚假保健品,陈新宇介绍道,“你看,外包装上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还有‘院士科研成果’‘发明专利’等字眼,东拼西凑了一堆‘科学名词’,让老年人眼花缭乱。”

  孟羿帆补充,“亲情营销”正在攻破一些老年人的防线。虚假保健品和药品销售者敏锐捕捉老年人子女陪伴不足、社交圈子狭窄的现状,抓住他们内心渴望情感关怀的心理,大打“亲情营销”牌,获取老人信任。“子女也要从自身找原因,多多陪伴关注。”他说。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