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崂山新发现文物讲述山水间的故事

2025-05-09 15:48   海报新闻

  该庵原本是尼姑庵,自清朝乾隆年间起,有道人在此栖居,遂将其改造成道士庙,此后由道家居住。民国初年,庵内祭祀活动废止,东侧曾有三间茅舍,是道人居住之处,后来茅舍倒塌,现今仅留存一座乾隆年间的全石建筑。

  石嶂庵作为道教庙宇,是崂山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崂山地区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和悠久的道教传承历史。它也是崂山“九宫八观七十二庵”道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探究道教在青岛地区的发展轨迹、传播路径以及演变过程,具备较为重要的价值。

  臧氏祠堂:近现代建筑的岁月印记

  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臧氏祠堂,参照诸城臧氏家庙的模式修筑而成,采用硬山式砖木结构,门楼为铃铛排山垂脊,屋脊两端分别雕刻有龙头形状的木雕。

  臧氏祠堂不仅是臧氏家族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更是臧氏家族历史的直观见证,为研究臧氏家族的发展脉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其在建筑风格方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色,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装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传统工艺的技术特点,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摩崖石刻与碑刻:凝固于石刻的历史书卷

  在四普工作中,崂山区此次还新发现了多处摩崖石刻与碑刻,如敕封海印寺西北界石刻、六乡道路图碑、望海楼石刻等。

  这些“石头上的史书”虽历经风雨,却记录着崂山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为研究崂山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