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哪儿摘到哪儿”,捡秋,咋就成了“薅秋”?
2025-11-28 08:42 半月谈
部分网络博主为了流量,刻意模糊“捡秋”和“薅秋”的区别。在某社交平台搜索“捡秋”,可以看见满筐的栗毛球、按袋装的山药豆,并配文“大自然的馈赠”“秋天是个收‘货’的季节”等。即使评论区有人提醒,相关建议也往往会被淹没。
游客自身的认知偏差,为“薅秋”乱象提供了土壤:一是将“自然馈赠”等同于“免费所有”,误以为山林、田间的果实“没人看管就是无主之物”;二是忽视“小行为的大影响”,觉得“摘几个果子、折一根树枝不算什么”。
板栗、橡果、松子等“捡秋”成果
一些商家错误引导,进一步放大乱象。“山楂随便捡,免费!”“送每位报名的儿童一个植物收纳盒”……趁着热度,各类文旅公司、旅行社把“捡秋”包装成亲近自然的体验项目。如某户外徒步项目表示中途可以采摘山楂、苹果、梨等。谈及果实归属问题,对方工作人员回答:“之前果农搬到城里,园子没人看管打理,路过可以摘一些。”
对此,北京市中策律师事务所律师寇曦提醒,农田、果园中作物所有权均归属于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或其授权的种植者,不能简单地将“无人看管”等同于“无主之物”。
找回秋天的温柔
如何让这场人与秋的对话,重回和谐共生的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