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哪儿摘到哪儿”,捡秋,咋就成了“薅秋”?
2025-11-28 08:42 半月谈
——划分区域,明确行为边界。近期,辽宁本溪的老边沟景区禁止游客采摘、手持枫叶的消息引发热议。业内人士建议,依照生态评估,结合区域植被类型、生态脆弱程度及作物权属,科学设立“可捡区”“限捡区”与“禁捡区”,清晰划分“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盘活资源,实现多方共赢。最近,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武川县等地迎来不少“土豆猎人”。在种植户同意的前提下,这些秋收时遗落在田间的“漏网之豆”,成为游客们寻觅的“宝藏”。当地文旅部门快速反应,在路边立起指引牌,串联多个采摘点位,推荐挖土豆线路,还配套烤土豆体验,把闲置资源转化为接地气的金秋特色短期游项目。
——立足本地,融入文化元素。“让‘捡秋’成为连接人与自然、城市与乡村的可持续文旅纽带。”湖北大学旅游学院研究员翁李胜认为,地方文旅部门、商业文旅公司可以在开展“捡秋”活动时,融入自然教育、民俗节庆等元素,从而在保护生态的基础上,实现乡土资源的情感与经济效益双重转化。(半月谈)
责编:于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