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源是渔业的“芯片”,长期以来,我国对虾产业受困于优质种虾依赖进口的瓶颈。滨州以科技创新破局,由市海洋发展渔业局牵头,推动渤海水产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12家顶尖科研机构,组建起包振民等5位院士领衔的专家智库,集中攻关种源核心技术。在渤海水产国家级对虾联合育种平台项目的实验室,一台台对虾育种智能设备整齐排列,工作人员正在对实验样品进行相应检测,数亿尾虾苗在恒温循环水系统中欢快游动。“我们实现了对‘渤海1号’虾苗的24小时全程监护,保障它们在盐碱水里茁壮成长。”技术人员轻点智能控制系统,水温、盐度、营养摄入……虾苗的“成长日记”实时显示在大屏上。
同时,滨州市海洋发展研究院,携手龙头企业,深化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的战略合作,共同打造现代渔业高端智库。这一平台吸引了来自全国的53名涉渔高层次人才加盟,并促成18项科技合作协议落地,为产业链条注入了澎湃的“智力动能”。
如今,滨州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对虾品种4个,占全国总量的4/15;掌握核心种源家系超1000个,约占全国的1/5。2025年4月,全国唯一建成启用的国家级南美白对虾育种平台在此落地,通过基因技术重构育种体系,推动产业从传统表型选育向精准分子设计跨越。
不仅如此,友发水产建立全市首家水产院士工作站,与中科院等共建“卤虫卵产学研基地”,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攻克卤虫卵提纯技术,产品占据国内70%市场份额并远销欧美,为产业筑牢“源头”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