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遗产因科技而“活化”
2025-08-01 09:20 齐鲁晚报
近年来,济宁探索“保护+活化+创新”模式,推动运河遗产从静态展示走向动态传承。“运河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南阳古镇旅游等项目的开发,既留存了历史文脉,又赋予遗产现代价值,让千年运河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活力。
“然而,运河遗产的活化是一篇大文章,更是一项持续性工程。”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咨询南兵军的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运河遗产活化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所谓“大文章”,体现在“遗产活化”范围广、内容多,济宁的河道工程文化、漕运文化、宗教文化、水浒文化,以及孔孟文化、李杜文化等,都存在诸多“活化”空间;“持续性”则意味着“遗产活化”会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是一个在创造性转化中持续发展、在创新中不断前行的过程。他以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为例,建议借鉴部分地区大型实景剧的成功经验,打造“河道总督”大型实景展示,再现元明清时期河道总督署“承孔孟之道、扬运河之帆”的盛景。
文旅融合
资源转换产品
如何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擦亮“运河之都”这一金字招牌,推动济宁从“文化高地”跃升为“文化旅游名城”?论坛上,专家学者就此展开深入探讨。
山东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金陵梳理了浙江杭州、江苏扬州、淮安等地的成功实践,提炼出关键密码:系统性思维+文化场景营造+产业化转化。他指出,这些城市以系统观念统筹运河文化资源,通过具象化的文化场景唤醒历史记忆,再以产业化思维实现价值转化,为运河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