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文物新发现|这座老水塔,藏着中匈友谊与农机时代的记忆

2025-08-01 18:04   大众新闻客户端

  兖州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协调机制办公室专家组成员宋猛介绍,水塔主体采用普通青砖砌筑,这种材质在当时的工业建筑中极为常见,既经济耐用,又便于就地取材。20米的高度在当时的兖州堪称“制高点”,其欧式风格的穹顶设计尤为特别——穹顶线条流畅,顶部装饰虽已简化,仍能看出匈牙利建筑的影子,与周围的中式民居形成鲜明对比,是那个年代中外技术交流的直观写照。

  上世纪50年代末的兖州农村,还是“牛拉犁、人扛粮”的传统耕作模式,中匈友谊拖拉机站的到来,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当地人对“现代化”的无限向往。中匈友谊农业机器拖拉机站的“老人”赵德双回忆,拖拉机站建成后,水塔迅速成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方圆几十里的老乡,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参观,大家把这个水塔称为“匈牙利的水楼子”。

  比起水楼子,大家对专家们带来的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更是充满了好奇。老辈人总念叨:头回见拖拉机那阵仗,耳朵差点被震聋。老远就听见“咚咚咚”的响声,像闷雷滚过田埂,一个铁壳子冒着黑烟闯过来,俩轮子比碾盘还大,碾过土道时震得地皮直颤。有人吓得直往后躲,可看着它拉着成山的麦捆还跑得起劲,又直拍大腿:“这玩意儿比十头犍牛还顶用!”而联合收割机,更是把人看呆了。那铁家伙前头张着大嘴,“突突”地往前拱,麦秆麦头全被卷进去,二十亩地的麦子,抽袋烟的功夫就捋得溜光。后面的槽子里“哗啦啦”淌出麦粒,金灿灿的像道小瀑布。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