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当时评丨年年防溺,为何总是“防不住”带走孩子的那“一池水”
2025-08-02 17:59 海报新闻
评论员 张静宁
正值暑假,炎炎烈日下,海边、河边成了人们特别是孩子们喜爱的游玩之地。但这个时期,各类溺水的新闻报道以及短视频也常常刷屏,让人们看了十分揪心。6月8日,广西来宾市三名儿童徒步时不慎落水溺亡;7月17日,重庆一男孩在嘉陵江夜游溺亡……溺亡悲剧总是不断上演,防范溺水尤其是防范青少年溺亡,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其实,关于防溺的宣传教育和政策推广一直是公安部门和教育部门的重点工作,学校印发溺水宣传书、课堂上强化防溺水意识、景区设置防溺水标语......可以说,防溺水安全教育基本做到了家、校、社会全覆盖。那么为何每年暑期,仍然一再有青少年溺亡的事故?我们的防溺体系还能怎样进一步改进?
防范溺水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堵”和“疏”两个方面。当出现孩子溺亡事件时,网友们总要先追问一句是谁的责任。划分责任,是“堵”的重要一步。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着不同的防溺水责任制度。比如,湖南以立法的形式将责任划分落实到监护人、学校等具体负责人及部门,青岛推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等等。除此之外,“堵”的另外一步,是借助防控工具。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人脸识别、大数据等都被运用到防溺水的系统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