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人才兴鲁展风采丨张国范:生态科技为犁,深耕蓝色国土

2025-08-03 07:08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碧波万顷的乳山湾,离岸生态牧场中,正上演着“小牡蛎撑起百亿大产业”的生动故事。

  盛夏时节,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张国范研究员,又一次走进位于乳山的山东灯塔水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他拿起一只牡蛎,仔细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和肥满度,“这是我们研发的主要品种之一‘海蛎1号’,定位是高端牡蛎,无论是口感还是营养价值,都堪比国际知名牡蛎品牌,价格也高,每年大概能创造10亿元的产值。”每隔一段时间,张国范就要到养殖基地检测水环境变化、牡蛎生长变化。

  以往,牡蛎在冬末初春最是肥美,夏秋季是繁殖期,并不适合食用,但是近几年,张国范和团队基于三倍体育种技术创新,推出了更适应现代海洋牧场需求的生态友好型牡蛎品种“前沿1号”,实现了一年四季的美味供应。

  “无论什么品种,健康都是第一位的。”张国范告诉记者,这个健康不单指牡蛎,更包括养殖环境。他们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生态产业技术体系:建立适应性生态提升技术,动态优化牧场环境,开发生态健康监控与风险预警预报技术,为牧场装上“生态听诊器”,科学规划养殖密度,确保生态承载力不超限。“每亩养殖水面,最合理的养殖容量是1.1至1.4吨,多了就会影响牡蛎的大小和质量。”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