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非遗一堂课 经典艺术润童心——威海职院“石榴籽”创新推普,激活乡村振兴文化基因
2025-08-05 10:13 大众网
当山东树叶刺绣在壮乡课堂“飞针走线”,当琅琅《大禹治水》诵读声回荡山村,当胶东花饽饽的麦香与忻城桑蚕宴风味交融,威海职业学院“石榴籽”青年推普志愿团正以“青年素养计划”为引领,探索出一条“非遗+推普”“美食+推普”“经典艺术+推普”的创新之路,让普通话在乡土间“活”起来,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青春力量。
“非遗+推普”,南北技艺织就语言锦绣
在广西忻城县马蹄镇小学,“石榴籽”志愿团架起一座“非遗桥”。山东非遗树叶刺绣首次亮相壮乡课堂,志愿者示范平针绣和钩织技术,孩子们屏息凝神,用笨拙却认真的小手在叶片上留下稚嫩的第一抹“绣”迹。与此同时,“忻城壮锦”也迎来了“小小代言人”。孩子们努力用清晰标准的普通话自信介绍:“看,这是我们壮锦上的凤凰,象征吉祥如意!”“五彩丝线,织出壮乡美好生活。”南北非遗交融互学,让孩子们感受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也为推普构建了鲜活语境。

志愿者指导小朋友们树叶刺绣

志愿者教小朋友们推荐家乡的壮锦
志愿团创新推出“非遗主题版”你画我猜游戏。“壮锦”、“壮乡铜鼓”、“五彩丝线”等地域词汇成为闯关核心,全程要求使用普通话描述猜测。孩子们开动脑筋组织语言描绘家乡瑰宝。当“壮锦!”被响亮猜出,欢呼响彻教室。趣味互动显著提升了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自信,让非遗魅力在普通话交流中深植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