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因“没用不锈钢订书钉”被打回,滑稽背后的深思
2025-08-05 16:14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一个项目竟要经历4次验收?多位受访者对于一些科研项目需要“反复验收”表示无法理解。“第一轮是请一位业内专家进行评估,第二轮是第三方公司审核,第三轮是预答辩,第四轮才是正式答辩。到了正式答辩,前面几轮的材料一样也不能少,答辩时来多少专家,就得准备多少份。”一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员掰着手指说,“光打印费就是笔负担,感觉科研搞到最后,都是在为打印店打工。”
别让科研人员疲于奔命
过度“形式合规”不可取
无论是细致到“订书钉材料”的规范标准,还是某些科研管理部门频繁“催更”进展报告、提前考核、过度摸底、重复验收的做法,都让科研工作者疲于奔命,深陷于繁琐细碎的非科研工作之中。
显而易见,用什么材质的订书钉装订结项材料这类细节,与科研项目的质量与成效没有任何关系;时隔几天就要上交进展报告,在正式答辩之前反复“预答辩”,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言。但是,在“形式合规压倒一切”的极端倾向之下,这些东西却成了让科研工作者倍感头疼的“拦路虎”“绊脚石”。
“形式合规”本不是贬义词。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是保障项目有序推进、资金规范使用、成果按期产出的基本前提。从制度设计初衷看,设置评审流程、材料模板、考核节点,都有其合理性,也的确曾在提升科研治理水平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当管理逻辑逐渐滑向机械化执行,当“是否符合材料清单”凌驾于“是否有科研价值”之上,当文件的格式错一行都能让整个项目“卡壳”时,“合规”本身就成了一种脱离科学精神的形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