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科研项目因“没用不锈钢订书钉”被打回,滑稽背后的深思

2025-08-05 16:14   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表面看,“必须用不锈钢订书钉”也好,“材料准备15大类65份”也罢,不过是一些可笑的繁琐细节。但深层原因,却是某些科研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以资料堆叠、流程完备来体现“工作到位”,以可量化、可检查的“指标”来认定科研的质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导致大量时间资源被浪费,也不尊重科研生态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一些管理人员出于规避责任的考虑,把制度设计得过于细致,生怕遗漏了哪个步骤,继而被追责。当“不出错”成为管理者的第一目标乃至唯一目标时,吹毛求疵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但是,科研活动却不可能在这种束手束脚的环境中高效开展。

  要遏制这种不良倾向,关键在于推动科研管理理念的转型。一方面,应优化“最先一公里”,在制度设计阶段真正从科研实践出发,少一些“想当然”的条款,多一些弹性与信任空间。文件不宜越写越厚、越列越细,而应充分考虑实际情况,给予科研人员足够空间。另一方面,也要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制度执行时避免层层加码、机械套用,凡是科学家集中反映的问题,都应及时回应、调整,形成良性反馈机制。

  科学探索本就充满不确定性,管理应为这种不确定性提供支撑和保障,而不应为了自身的方便给科研工作者添堵。减少毫无意义的要求、充分尊重科研工作的特性与科研工作者的正当诉求,才是在科研领域破解形式主义顽疾的根本之道。(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责编:宋玉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