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文化书院进行时 | 四宝山街道以“儒礼”为线,让文化长卷在街巷绽放生机

2025-08-12 18:28   文明在高新

  非遗课,一张彩纸折出向日葵,一方蓝布扎出星空。8岁的李雨桐举着作品满屋跑:“妈妈快看,这是我做的非遗!”

  这些“小而精准”的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安心、孩子欢心的“第二客厅”。

  “公益+市场”:文化自己养活自己

  文化品牌要长久,不能总靠“输血”。四宝山街道给出一条“自我造血”公式。

  低偿场地租赁+文创产品售卖+创意市集收益=公益活动的再投入。

  朱家庄国际术村五一假期8天接待8000人,门票、陶艺体验、咖啡简餐统统进账,利润直接反哺周末公益课。

  有的社区书记算了笔账:“一场市集下来,够给书屋换200本新书,还能给志愿者发补贴,关键群众有参与感。”

  一村一品: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

  南石社区:核雕直播、书法夜校、辣妈街舞队,文化积分换鸡蛋,居民从“观众”变“主角”。

  朱庄社区:陶瓷柴窑点火仪式成固定节日,游客跟着大师拉坯、刻瓷,临走再买只“蛇来运转”生肖盘。

  银泰城社区:“银龄工程”打造“悦龄之家”老年大学,剪纸、声乐、智能手机培训等课程让200余名“银发学员”重焕活力;“青年夜校”里,非遗扎染、应急救护、形象管理等“潮课”吸引中青年“充电”,课程预约常“秒光”。

  四宝山街道用“文化书院+”模式,把历史遗址、非遗工坊、民俗活动打包成研学线路,一条微信推文就能报名。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