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中的反法西斯战争⑦丨《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
2025-08-13 07:06 海报新闻
彼时的冀中,抗日干部与群众时刻笼罩在敌人突袭的阴影下。夏日尚可隐入茫茫青纱帐;待到寒冬凛冽,便只能辗转他村,或蜷缩于野外的道沟、坟茔间。敌人狡诈,不仅白日骚扰,更惯于拂晓奇袭。干部群众夜不敢归家,风餐露宿于旷野。为了生存与斗争,智慧的萌芽在冻土下孕育:有的干部挖掘地窨、改造墓穴,掘出容身地洞,昼出夜伏;部分群众也悄然掘洞,藏人匿物。
最初的地洞,形式简陋,仅一洞口,斜向下掘深约两三米,上窄下宽,能容一个人或数人蹲在里面,颇像青蛙冬眠一样,因此人们叫它“蛤蟆蹲”。然而,干部群众冬季在“蛤蟆蹲”里住宿后,洞内暖湿空气遇冷,常在洞口伪装物上凝成薄霜;待晨曦初露,便化作袅袅清雾。狡猾的敌人窥破此异象,遂以拉网之法反复搜剿,一个个藏身之所暴露于刺刀之下。
血的教训催生变革。人们将地洞深掘,并开凿双口,地道雏形初现。此类仅为被动藏匿、消极避战的初级地道,在反扫荡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许多抗日军民和干部被捕或遇害。
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
影片中,初启地道斗争的高家庄军民,骤然迎来残酷考验。日军山田队长和伪军司令汤丙会带队趁夜突袭,山田狡猾下令:“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高老忠冒死敲响警钟,使村民及时躲入地道,自己却暴露于日军枪口,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