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电影中的反法西斯战争⑧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2025-08-20 06:22 海报新闻
1938年7月,苏联与日本法西斯在张鼓峰爆发冲突,名叫叶卡婕琳娜・阿列克谢耶娃(小名喀秋莎)的女子在军医院照料伤员,事迹传遍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受此启发,创作出了诗歌《喀秋莎》: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
驻守边疆年轻的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喀秋莎》被谱曲后,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广为传唱。士兵们对这首歌曲爱得深沉,将威力强大的火箭炮亲昵地命名为“喀秋莎”,还把心爱姑娘的名字、家乡的名字刻在炮弹上,让歌声伴随着炮火飞向敌阵。当苏联红军跨越国境追击德军时,《喀秋莎》又成了向欧洲传递解放希望的第一声问候。
从张鼓峰的烽火到卫国战争的硝烟,从热妮娅在湖畔那抹勇敢的身影到战场上“喀秋莎”火箭炮的轰鸣,《喀秋莎》早已超越了一首歌曲的范畴,成为一个民族在反法西斯斗争中不屈的冲锋、在保家卫国中迸发的磅礴生命力的象征,是镌刻在历史长河中的精神符号。
英雄的苏联共青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