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共享智造”为特色产业集群带来什么丨共享设备,再大的订单都能接住

2025-08-21 14:48   河北日报

  今年,清河县伟祺羊绒制品有限公司为冬季销售旺季开始备货的时间,来得晚了些。

  往年一进入6月,公司就得备货了,入冬前至少要备下30万件成衣。今年直到8月,他们才开始备货,预计入冬前备上15万件就足够。

  “别误会,这可不是因为市场预期降低了。”公司董事长唐志刚笑着解释,“底气,来自我们入驻的新华·慈星羊绒针织数字化共享工厂。在这里,再大的旺季订单,我们都能稳稳接住。”

  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清河羊绒享誉全球,全年产销山羊绒8000余吨,占全国的60%、世界的50%;纺纱1万余吨,占全国的25%。然而,光环之下藏着隐忧:产业链条偏重前端,附加值低的原料产销占了大头。

  相比之下,县里从事羊绒制品加工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体量有限、资金不足,无力上马大量高端生产设备,很难消化大订单,大量羊绒原料难以就地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羊绒制品。

  “这就导致伟祺羊绒等企业,即使提前囤积大量成衣,也会在旺季出现临时找代加工、排产等待的情况。”清河县羊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郑春雨说,大订单吃不了,成为不少清河羊绒制品加工企业面临的困境。

  郑春雨算了一笔账,清河县拥有200多家羊绒制品加工企业,如果各自发展,要购置约5万台用于针织品生产的电脑横机,这在淡季会造成设备闲置。

  共享设备,成为破局关键。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