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文化③丨大禹的“生态观”
2025-08-22 16:01 大众网
【编者按】
大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地理与人文价值。德州是大禹治水重要区域,禹城市因与大禹治水的历史渊源而得名。为挖掘好、保护好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党的新闻媒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地域文化研究与传承,大众网德州频道策划推出大禹文化专栏。
□马宝涛
大禹曾颁布法令,规定春天不能砍树,夏天不能打渔。他以朴素的生态观,为后世留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基因。
《孟子·滕文公上》对尧舜时期的生态状况有过生动记载:“当尧之时……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这并非描绘田园牧歌式的原始仙境,而是真实反映了人类早期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未经开发的原始植被覆盖率虽高,却因缺乏合理利用导致草木遮蔽农田、禽兽威胁人类生存,那时的生态系统呈现出“野生有余而秩序不足”的原始状态。
“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当滔天洪水席卷大地,大禹开启了改变华夏命运的治水壮举。《尚书·禹贡》详细记载了大禹治水后的生态变迁:徐州地区“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红色黏土在湿润气候中逐渐恢复生机;长江流域“彭蠡既都,阳鸟攸居……厥草惟夭,厥木惟乔”,水泽丰沛处草木柔嫩繁盛,乔木挺拔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