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看七夕丨饽花甜,面塑成蝶绕七夕
2025-08-29 07:32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8月28日7时,青岛市即墨区大信街道向阳新村的面点工坊里蒸汽氤氲。金黄色的南瓜泥倒入面粉中,老师傅双手反复揉压,面团逐渐变得光滑柔软。一旁排列着数十个木质“榼子”,福字纹、鱼形、寿桃、元宝……这些传承两百多年的民间木雕模具,静待又一次与食物的完美结合。
“咯噔”一声,面团被按压进模具,反手一磕,一只栩栩如生的“面鱼”应声落案。这清脆的声音,唤起了胶东七夕最独特的味觉记忆。
据《胶东民俗》记载,清代以来,当地农历七月初七就有用“榼子”制作巧果的习俗。小巧的“串花”仅拇指大,烙熟后用红线穿成串,中间以麦秆间隔,挂在孩童颈间,既是玩具也是零食。大的“花儿”则作为节日主食。
“七月七,巧娘娘下凡织彩衣;饽花甜,面塑成蝶绕七夕。”青岛市即墨区大信街道向阳新村党委副书记王晓娟哼唱着老歌谣,“老辈人说,吃了这口‘巧饽饽’,手更巧、心更暖。姑娘们这天都要比谁做的巧果最精美。”
在向阳新村的标准化生产车间里,传统正与现代发生奇妙碰撞。“除了传统的白糖、蜂蜜口味,我们开发了南瓜、紫薯、抹茶等新口味。”王晓娟拿起一个南瓜巧果介绍,“这是采用蒸熟的南瓜加牛奶、鸡蛋制作而成,无任何添加剂。”如今工坊每天生产上千斤巧果,油煎款香脆,蒸制款软糯,满足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