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从“讨海”到“耕海”,山东将“一片海”做成一条千亿级产业链

2025-09-02 07:32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各地都在寻找不同的出路,荣成很幸运,摸索出了立体养殖的路子。”寻山集团爱伦湾海洋牧场经理卞大鹏介绍,立体养殖将垂直海域划分为“藻-贝-鱼”3个功能区,上层挂养海带、龙须菜等藻类,形成光合带吸碳放氧;中层主养牡蛎、扇贝,利用其过滤海水净化水质,同时为下层提供养分;最底层通过人工鱼礁播养海参、鱼类。

  卞大鹏调侃说,“海边人常说,养海带相当于海里捞‘铜’,养扇贝是海里捞‘银’,养鱼才是捞‘金’呐。”在立体养殖中,这三者比例为7:2:1,鱼类仅占10%。这意味着这一模式放弃了短期内经济价值最可观、回报最直观的鱼类养殖,转而培育可循环、高利用效率的健康生态。

  短期“牺牲”的回报亦是可喜的。立体养殖尽管会使企业在头几年有所减产,但最终带来了20%—30%的亩产增收,且年固碳量可达42.5万吨。2021年,威海市向寻山集团开出全国首例“海洋碳汇贷”2000万元,是对相当于7万公顷森林碳吸收量的定价,亦是对海洋馈赠的“回礼”。

  以立体养殖为底,“海洋牧场”成为进阶版本。“就好比在海上种植藻类,圈养贝类鱼类,把人工育苗投进自然海域,形同大规模散养。”卞大鹏解释说。

  循着科技兴海的路子,2016年,《山东省海洋牧场建设规划(2017-2020年)》发布。2019年,山东成为全国唯一试点海洋牧场的省份。如今,“养海”六载,全省已建设海洋牧场140处,其中国家级72处,占全国总量的38%,成就了数量与规模的“双料冠军”。

  餐桌之外 牌桌之上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