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有人捏造散布3000余条涉企虚假信息,警方通报

2025-09-03 09:21   “法治网”微信公众号

  涉企网络谣言已成为侵蚀企业信誉、扰乱市场秩序、危害营商环境的痼疾。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平台捏造、传播涉企谣言,或为博人眼球、吸粉引流,或以有偿删帖、舆情敲诈等手段牟取暴利,还有的只是为了打击报复,就肆意编造传播企业或企业家谣言,不但损害企业声誉,还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目前,我国涉企网络谣言治理已构建起民事侵权责任、行政处罚措施、刑事犯罪惩治协同发力的立体化法律体系。

  “尤其是随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将自2025年10月15日起施行,经营者编造、传播或者指使他人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将面临最高500万元的罚款。”段慧传说。

  企业应第一时间进行全链条取证

  企业在遭受网络谣言侵害时,为有效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苟博程建议,应第一时间进行全链条取证,固化、保全证据,包括侵权网页、社交媒体帖文、视频等内容,其中重点固定发布时间、传播路径、点赞评论量等数据;同时,进行传播溯源,追踪谣言信息发布账号的IP地址、设备ID等,证明是否存在有组织的营销行为。并向相关部门进行举报、报案。

  此外,企业在证明损失时,应提供舆情监测报告、经销商退订记录、股票市值波动数据等。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商誉损失评估报告》,量化诸如订单取消金额、危机公关事件处理费用等直接经济损失,和品牌价值折损等间接损失。

  “企业还应提升危机公关应对水平,除发布声明、律师函等方式,还要从辟谣、追责等方面,进行强有力的应对。”段慧传说。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