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文化书院进行时 | 淄州书院·问道诸子,溯文脉之源 聆古今之韵

2025-09-04 17:46   大众网

  大众网记者 滕腾 通讯员 高敏静 淄博报道

  9月4日,淄川区文化书院“两化”精品课程《何以问脉》在古韵盎然的淄州书院正式开讲。特邀淄川区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赵玉霞老师担任主讲,赵老师以其深厚的文史功底,沿着时间的脉络,系统梳理了自古以来淄川书院的兴衰、传承与演变,为现场听众绘制了一幅生动的地域文脉传承图谱。这堂课,问的是书院之脉,彰显的则是淄川一脉相承、绵延不息的文化自信。

  “问脉之要,在于知其源、明其流、识其变。”讲座伊始,赵玉霞便点出探寻书院文化的核心意义。她从淄川最早的书院——鬼谷洞讲起,这座相传与战国谋略家鬼谷子有关的隐修讲学之所,奠定了淄西地区重教崇文的初始基因。随后而至的郑公书院,则见证了宋明理学在山东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成为儒家道统传承的重要节点。般阳书院与翼经书院作为明清时期淄川教育的双璧,赵玉霞着重分析了其办学特色与社会功能。她指出,般阳书院以“培德育才”为宗旨,注重经世致用之学;而翼经书院则偏重经学研究和科举教育,两家书院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地方文化精英的培养与聚集。位于淄西青云寺的灵泉精舍,作为寺院与书院结合的独特存在,赵玉霞将其置于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宏大背景中解读,认为这种文化共生现象正是淄川文化包容性的生动体现。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