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科普法,首个全国科普月有这些亮点
2025-09-05 07:22 新华网
不断完善科普供给体系
在科技资源向公众开放方面,科普法作出了相关制度性安排。
基于院属野外台站、植物园、标本馆、天文台和大科学装置等,已建立16个国家科研科普基地;支持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创作,《中国国家地理》《中国国家天文》《博物》等科普期刊广受读者喜爱……
周德进说,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近年来发挥建制化优势,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有效打通了科技创新工作、最新科技成果与公众之间的通道。
科普法还规定,国家完善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建设布局,扩大科普设施覆盖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馆建设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中国科协科普部部长倪志宇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有符合《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科技馆548座,现代科技馆体系逐步形成了“纵向贯通省市县、横向联动各领域”的网状发展格局。
倪志宇说,下一步,中国科协将持续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试点推进乡镇科普馆建设,提升科普场馆覆盖面;动员社会化阵地发挥科普功能,加强优质原创科普资源研发转化。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改变科学研究的范式,也对科普的内容和传播带来重要影响。”科技部九司司长刘育新说,科技部将研究科技资源科普化、前沿新兴技术科普等政策举措,激发和调动企业特别是科技领军企业开展科普的积极性,发展壮大科普产业,推动全社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构建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