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文化⑤丨禹疏九河:到底是哪九条河?
2025-09-05 15:35 大众网
为了治水,大禹还在山间开凿了许多道路,共涉及荆山、壶口、太岳、太行、恒山、外方、大别、岷山、衡山等27座山,这进一步证明了大禹治水足迹遍及九州。
另外,《楚竹书·容成氏》中也载有大禹治水的内容:“禹亲执耒耜,以陂明都之泽,决九河之阻……”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大禹亲自拿着耒耜,筑堤治理明都泽,疏通九条河流的阻塞,于是……荆州、扬州、豫州一带开始可以居住……疏通泾水和渭水,虘州一带开始可以居住。
由此可见,古籍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多次出现“九河”表述,其范围覆盖九州各地,这是广义上的“九河”,绝不可能“其五在德”。而黄河作为广义上的“九河”之一,在下游分成九股支流,即狭义上的“九河”,可能“其五在德”,也可能“故道俱在德”。
《尚书·禹贡》中关于大禹治理黄河的记载,原文中也出现了“九河”字眼: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这里的播为九河,据《尔雅·释水》记载,分别是徒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
古代“河”即现代的黄河;逆河即入海口附近河段,因潮汐倒灌而逆流。与广义上的“大九河”流遍九州不同,如果从高空俯瞰狭义上的“小九河”,它就像一截电缆,两端捆扎成束分别连接沇水和大海,中间散成九根。德州一带,因地处黄河下游,地势平缓,水流自然分流形成了九条河道,是大禹疏导洪水入海的关键局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