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影像/用镜头记录传统花蓝子制作技艺
2025-09-05 22:15 仁合影像
编织环节是整个制作过程的核心。手艺人展示了多种编织技法,如挑一压一、挑二压二,这些复杂而精妙的技法,让一根根柳条在他们手中逐渐变成了精美的花篮子雏形。会员们纷纷举起相机,从不同角度记录下手艺人专注编织的神情、灵活的双手以及逐渐成型的花篮子,快门声此起彼伏。
在装饰环节,手艺人会根据花篮子的用途和风格,添加彩色丝线、珠子等装饰,让花篮子更加绚丽多彩。摄影学会会员们不仅记录下了制作过程,还与手艺人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花篮子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传承故事。
据了解,沙河镇后邸村的花篮秧歌起源于清末年间,花篮折纸中有24个皱折,代表24节气。表演阵形来自民间神话故事“天女散花”。
花篮秧歌中的花盆寓意:踏着祥云,把祥瑞撒满人间。花篮秧歌中的“钴镥挑担”角色使用这一道具。花盆高66公分,寓意六六大顺;中骨架高55公分,寓意五谷丰登,宽度40公分,寓意四季平安。
根据传统神话故事(锯大缸)中的人物角色演变而来,因地区版本有很大不同(最早有说唱版本),后本村老艺人效仿故事中人物去掉说唱,加入本村秧歌队中,保留人物特色装饰,根据本村大鼓鼓点、队形编入自己的步伐,在附近邻村几支秧歌队中独树一帜。本村老人在每一年村中跑秧歌时,看到钴镥挑担这一角色时,挂在嘴边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钴镥子挑担锯大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