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承压,山东国企何以突围
2025-09-07 07:25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这不是山东港口独有的困惑,更是许多企业发展都会遇到的共性难题:如何打破舒适区,在熟悉领域之外找到新的增长空间?山东港口“向陆破界”的探索或许有借鉴意义。
十年前,海铁联运还处在起步阶段,国内既没有成熟的内陆港体系,也缺乏可参照的业务模式。更关键的是,多年来内陆企业习惯了公路运输的“灵活快”,潜意识里认为海铁联运“环节多、时效差、成本高”,对尝试“公转铁”的积极性很低。2019年,山东港口也只布局了11个内陆港、拥有65条班列,辐射范围有限,“港口上岸”看似是条走不通的路。
2019年8月,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山东港口物流集团随之组建,“海向拓航线、陆向拓货源”的路径终于清晰——不跟公路拼“灵活”,转而在“成本和效率”上做文章。

以山西这个重要货源腹地为例。山东港口物流集团多式联运中心总经理苏宗洋点破了关键介绍,一边联合当地企业,跟太原铁路局沟通测算和优化运费,一边依托港口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全力为客户降低运输成本。“更核心的是航线优势:青岛港有230余条集装箱航线,稳居北方港口首位,大多是直达船,比中转航线能省不少时间。对出口企业来说,运输时效提上去了,也是在降低成本。”
截至今年7月底,山东港口已在全国布局建设54个内陆港,开通106条海铁联运班列。从“守着海岸等”到“闯到内陆找”,走出了一条打破地理边界的市场开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