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一半山东在海上,乘风破浪2万亿

2025-09-10 18:38   闪电新闻

  更深远的海域,是山东未来的“蓝色粮仓”。全球最大开放式海上光伏项目在东营垦利海域铺开,年发电量17.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50万吨,减少碳排放134万吨。“上可发电、下可养殖”,海上光伏与海洋牧场融合,开创了“渔光互补”的山东样板。

  在青岛,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交付运营,年产高品质鱼类3600吨,160余项技术突破让世界瞩目。这不是一条船,而是一个移动的“海洋工厂”,是中国深远海养殖从0到1的跨越,更是山东海洋产业从“近海”走向“深蓝”的宣言。

  向高而攀

  海洋强省,根基在科技。

  山东,拥有全国最多的国家级海洋牧场,也拥有全国最强的海洋科研力量。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一批“国字号”平台汇聚成山东海洋科技的“最强大脑”。

  2024年,山东海洋领域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占全国50%。“琅琊”海洋大模型、全球高分辨率海洋预报系统、千亿级AI大模型“瀚海星云”相继发布,山东正从“跟跑”走向“领跑”。山东深知,只有将科技写在大海上,才能真正把“蓝色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向远而望

  港口,是海洋经济的“棋眼”。

  山东港口集团自成立以来,货物吞吐量连跨6个亿吨台阶,2024年突破18亿吨,稳居全球第一。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三大港口群,织密了357条内外贸航线,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