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神贴”骗局:2元膏贴摇身变“国际名牌”
2025-09-11 06:19 中国新闻网
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健康法治研究与创新转化中心主任邓勇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此类商家热衷于打着“民族医药”等擦边球,主要原因有三:其一,公众对传统医学等普遍怀有敬畏与好奇,编造“传承人”故事、冠以“古法工艺”光环,可迅速提升产品的可信度,为高价销售铺路;其二,监管本身存在一定滞后性,加之网络销售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和跨地域性,导致违法线索发现难、取证难、处罚慢,为不法经营者提供了套利空间;其三,市场上已有非法机构批量制作“祖传秘方”等虚假证书,商家仅需花费几百至几千元即可“镀金”,极低的造假成本进一步助长了虚假宣传的不良风气。
远红外贴≠万能止痛,律师:相关宣传涉嫌违法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市场上的外用膏药类产品,主要分“国药准字号的药品类膏药”和“医疗器械类批号的膏药”,两者之间在国家的监管要求、功能定位上具有巨大差别。
“国药准字号的药品类膏药”需经国家药监局严格审批,需完成药理、毒理、临床试验等验证流程,证明其治疗特定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耗时5-10年,成本高昂。而医疗器械类膏药(械字号),审批流程相对简化,侧重物理安全性评估(如材质无毒、无刺激性),无需证明疗效。该类产品以物理作用为主(如冷敷、热敷等),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或局部温度调节缓解症状,不含药物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