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谈|6年投115颗卫星,山东产业何以“上天”
2025-09-11 15:20 大众新闻
商业航天的核心挑战在于确保发射高效安全的同时还要实现低成本运营,彼时,四大航天发射场的商业发射频次尚不稳定,民营火箭企业对发射场地的需求却日益增长。敏锐捕捉到这一机遇,山东省市县三级协同发力,以海上发射母港、火箭总装制造为龙头牵引关联产业高效集聚,成功开辟出商业航天新赛道。仅东方航天港,就招引了30个、总投资322亿元的航空航天产业项目,34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卫星、火箭、发射场”三大要素,从前端火箭生产制造到下游空天信息应用服务,形成“集团化”作战局面。
对黄金窗口期的把握,为山东商业航天产业的长期发展筑牢根基:以海上发射为核心牵引,全省商业航天产业集聚效应正持续凸显,烟台聚焦海上发射组织与火箭配套制造,济南主攻卫星研发与地面设备制造,青岛侧重测控服务与海洋遥感应用,三地已初步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集群格局。
放大优势,嫁接延伸。布局新兴产业并非“白手起家”,而是以既有长板作为新赛道的“敲门砖”。
涵盖火箭研发、卫星制造、发射服务等核心环节,涉及新材料、精密仪器、人工智能等数十个上下游产业——看似在山东从零开始的商业航天产业,其实每一个环节都写有过往几十年所培育的高端制造基础。以烟台为例,工业门类齐全,并拥有中集来福士等海工装备龙头企业及众多高校院所,机械、电控等制造环节与航天产业复用性强。这成为当下发展商业航天产业的“先发本钱”:从精密零部件加工到复杂系统集成,再到智能制造体系搭建,商业航天由此在核心技术攻关、产品性能提升上有了坚实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