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从柯克之死看美国“自由”悖论:每11分钟1起枪击案,控枪为何寸步难行?

2025-09-13 20:09   大众新闻

  枪杀发生后,特朗普多次发推,下令全国降半旗致哀,并发表视频讲话,称“对此感到悲痛和愤怒,这是美国的黑暗时刻”,将柯克之死与自己去年7月遭受枪击事件、去年12月美国联合健康集团高管枪杀案相联系,誓言“将找出每一个参与这起暴行和其他政治暴力事件的责任人”。

  从拉斯维加斯音乐节枪击案(59人死亡)到乌瓦尔迪校园枪击案(21人死亡),从布法罗超市枪击案(10人死亡)到柯克遇刺事件,这熟悉的流程,美国人已经看过太多遍:枪响,降旗,致哀,惋惜,祈祷……然后等待下一次枪响。

  一声声枪响,一遍遍刺激着美国人的神经——枪,并不能保证你的安全,哪怕你是它最狂热的信徒。

  持枪自由的来源:从集体权利到个人权利的演变

  拥枪派最推崇的信条,是古老的《美国宪法第二修正案》。1791年,该修正案明确规定“纪律优良的民兵部队对自由州的安全是必要的,因此人民持有并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可受侵害”。这份诞生于民兵时代的简短条文,其本意是保证各州能够拥有自己的民兵组织,防止联邦政府权力过度扩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第二修正案的解释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08年的“哥伦比亚特区诉赫勒案”成为关键转折点。美国最高法院以5比4的微弱优势认定,第二修正案保护的是个人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与是否参与民兵组织无关。

  这一判决,如同一把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钥匙。它将一项旨在保障“集体安全”的州权,变成了一项近乎绝对的“个人权利”。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