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身心俱疲的焦虑,该如何化解 | 科普时间
2025-09-13 21:23 健康中国
导致功能损害。这些症状导致患者在社会交往、职业发展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出现明显的功能受损。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及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学层面,遗传因素通过家族聚集性,体现个体对压力的易感性;神经生物学机制涉及杏仁核过度活跃,前额叶皮层功能异常,以及神经递质失衡等情况。
心理学层面,负性认知模式如灾难化思维、低不确定性容忍度和回避行为,早期经历的童年创伤,过度保护或控制的养育方式,缺乏安全感的成长环境等,可能进一步增加患病风险。
社会与环境层面,长期或重大的生活压力事件,如工作压力、经济困难、人际关系冲突、罹患慢性疾病、亲人离世,以及社会支持不足等,都可能成为诱因。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可以有效治疗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能够显著缓解症状、恢复功能,并大幅提升生活质量。通常情况下,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为一线治疗药物。认知行为疗法是首选且循证证据较为充分的方法,通过改变扭曲认知、减少回避行为及教授放松技术发挥作用,效果较为持久。
中重度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通常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其中,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提供长期的应对技能,药物治疗能帮助缓解症状,让患者更好地参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