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走进农高区“以种适地”盐碱地现代种业三级育种体系核心示范区。工作人员介绍,农高区立足“以种适地”理念,构建起“种质资源库—育种研发中心—试验示范基地”三级联动体系。

走进种质资源库,零下18℃的低温冷库中,整齐排列着来自全球的3万余份耐盐碱种质资源。“这些都是我们的‘育种宝藏’,通过筛选、杂交、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适应本土环境的‘超级品种’。”工作人员展示着新培育的耐盐小麦品种,“这个品种不仅耐盐碱性强,亩产还比传统品种有了很大提高。”在育种研发中心,团队近距离观察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应用;试验示范基地里,耐盐水稻、盐地碱蓬、藜麦等特色作物长势喜人,形成了从种质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
深入田间地头:感受盐碱地治理的生动实践
最后,实践队跟随工作人员深入盐碱地实地考察。行走在曾经的盐碱荒地上,目之所及已被成片的绿色覆盖,智能灌溉系统正精准控制水量,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和养分变化。工作人员介绍:“我们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既节约资源又提高效率。”

实践队员还发现,农高区探索“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盐碱地生态观光带,让治理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从治理技术到产业发展,从生态修复到民生改善,黄河三角洲农高区用实践诠释着盐碱地治理的东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