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黄河口 | 盐碱地长出“金稻米” 一邦农业的三十年的坚守与创新
2025-09-15 16:50 海报新闻
大众网记者 李彦涵 封富璘 东营报道
黄河入海处,盐碱地生金。在这片母亲河冲积所形成的平原上,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用三十年时间,书写了一部与黄河口大米共同成长的产业史诗。其董事长周红从油田植保技术员到农业产业化领军者的蜕变历程,正是黄河口大米从“产量提升”到“品质革命”的生动缩影。
盐碱地里的农业革命
“一邦的历史,就是黄河口大米的产业发展史。”周红的这句话道出了企业与区域农产品品牌的血脉联系。1991年,刚从胜利油田植保站下岗的她,面对的是东营水稻亩产仅六七百斤的困境。她集结油田技术人才成立植保服务中心,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十年间将水稻亩产从700斤提升至1860斤。
2010年东营市政府打造“黄河口大米”区域公用品牌时,周红成立合作社和公司。“一邦意味着与农民相互依靠”,她这样解释企业命名初衷。这种“鱼水关系”的产业思维,推动形成了从品种选育、种植标准到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模式。
与一般农业企业不同,一邦从种子源头开始掌控品质。在永安实验基地,公司承担着国家区域试验、山东省中晚籼稻区域试验,并与全国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品种筛选。通过“订单农业”模式,一邦为农户提供优质稻种和技术指导,以高于市场价5分到5毛的价格回收稻谷,带动合作农户亩均增收150-500元。这种“做农民做不了的事”的定位,让企业成为连接科技创新与田间地头的重要纽带。
从自然制约到品质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