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牡丹:舍命不舍花
2025-09-16 11:59 学习时报
菏泽牡丹
牡丹谁人不知晓,谁人不熟悉。当年蒋大为的一首《牡丹之歌》传遍大江南北、千家万户。在一些很重要和很普通的场合,以牡丹为题材的绘画作品时常目有所及。对于中国人来讲,牡丹是花,但不是一般的花。她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被赋予了很多象征意义。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吟牡丹、画牡丹,留下不少名篇佳作。在曾经几次的选国花的讨论和推选中,牡丹的得票率和认可度都高居榜首。但是,很惭愧,牡丹的这一特性和解释,我的确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一“发现”,让我在此后再说牡丹和再看牡丹时,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凑巧,我刚刚读到一本书,法国汉学家雷米·马修写的《牡丹之辉:如何理解中国》,马修从一朵花发现了21世纪中国的光辉。马修是法国汉学界权威,从1973年起倾心研究中华文化,退休后干脆搬到法国南部的一个小城,每天早晨4点起床,工作到中午,用餐休息后再工作一个下午。他把长年累月在汉学典籍深海中的每一个新发现都写进书里,介绍给法国和世界读者。我不知道马修为什么起这样一个书名,但马修一定发现了牡丹和中国联系的密钥。他在埋头写作的时候,他的眼前也一定会闪现着绽放的牡丹花的画面。
菏泽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