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底线”如何守护?我国多措并举加强患者安全管理
2025-09-17 09:45 新华网
守护患者安全,如何深度融入医疗体系的底色?
9月17日是世界患者安全日。从手术台前的“三查七对”到智慧医疗的精准扫码,从用药安全到癌症防治全程管理……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加强患者安全管理。
智慧医疗更好守护患者安全
一个小小的腕带二维码,一部轻巧的移动护理终端,逐渐成为护士手中的“新标配”。
给药、输血、标本采集前扫一扫,及时核验信息,传统“三查七对”在智能辅助下既准又快——这不仅是工作方式的升级,更是技术守护患者安全的生动缩影。
当前,我国正加快推动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疗安全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医疗风险治理模式逐步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警、事中干预”转变。
电子病历系统可自动提示药品相互作用及过敏史;智能输液泵实现精准控速;手术机器人提升复杂手术精确度……数字技术正成为守护患者安全的重要“哨兵”。
同时,技术的应用要有清晰边界。“人工智能绝不能代替医生决策,它起‘辅助’作用而非‘主导’。”中国医院协会常务副会长毛群安说,要将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分为高、中、低三类风险,在预约挂号等低风险场景中可大力推广,但在诊断、治疗等高风险环节,要严格监管。
近年来,我国多家医疗机构持续加大投入,筑牢防火墙、强化数据加密与权限管理、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并通过“数据脱敏”“匿名化处理”等手段,防止患者信息泄露与滥用;部分医院还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访问日志可追溯、操作行为不可篡改,为医患隐私加上“双保险”。
努力织密患者安全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