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评论员 李明栋
近期,“预制菜”事件在网上又掀起一阵波澜。这场“预制菜”之争对餐饮公司而言,表面是食材工艺之争,实则是餐饮行业深受价格争议、信任滑坡之苦的困局。
很多消费者表示:“不反对预制菜,但餐厅应该明确告知,保障知情权和选择权。”甚至有媒体评论称,“从法律规定来看,若餐厅在未告知消费者的情况下使用预制菜品,涉嫌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呼吁。可见,消费者想要追诉的并不是预制与否的标签,而是“钱到底花得值不值”。其实,如果只看技术层面,预制菜并不是“洪水猛兽”,它是现代餐饮业快速发展的时代产物,具有标准化、规模化、成本可控化等诸多优势。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它还能切实保障食品安全,稳定菜品口味,为餐饮行业的高效运营提供有力支持。背后的问题在于,消费者进餐厅吃饭,买的不只是果腹,更是一种体验和信任,人们期待现点现做的烟火气,而不是流水线出品的工业味。
因此,此次预制菜争议,对于餐饮行业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餐饮行业应该深刻反思,如何在提升运营效率的同时,兼顾消费者的用餐体验和信任需求。预制菜的争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情绪的宣泄,而应该成为推动餐饮行业规范发展、重塑消费者信任的契机。只有让消费者吃得放心,预制菜行业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餐饮行业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