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向世界讲述“中国哲学”——登上纽约时代广场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徐青峰

2024-10-08 15:55   文化视界

“空”与“不空”,“在”与“不在”在两幅绘画之间形成视觉和思想的激荡和切换。这种视觉经验和思想历程告诉我们,或许这就是对中国哲学中的“有无相生”的最佳的视觉表达了。

(文/彭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

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院长克里斯蒂娜·阿奇迪尼

徐青峰的两件单件作品《空》和《在》在展厅沉静温馨的空间中并置,令人印象深刻,它们将贯穿中国哲学的二元对立展现出来,并在两个概念的和谐互惠中找到了和解。因此,在《空》中,凸出的体积与《在》中的凹陷印记相对应,后者在生命的厚度中印证了缺失。这是一种富有成效的对比,自古以来在西方艺术和文化中也能找到共鸣:例如,在罗马丰富而迷人的石刻艺术中,浮雕人物和场景的浮雕与在半透明的宝石中以空腔形式精雕细琢的雕刻同样受到推崇。此外,调和对立面、消解存在的和谐完整性中的每一个对比的愿望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一个特征元素,其中最富灵感和远见的思想家们引入了“不一致中的和谐”概念。

对我们来说,徐青峰提出的人物姿势,在一件作品中是突出的,而在另一件作品中则是凹陷的,这不可避免地让人想起被钉在十字架上的基督,一个在西方视觉遗产中扎根了几个世纪的牺牲和救赎的象征。此外,列奥纳多·达·芬奇的“Homo ad circulum”或“Homo vitruvianus”《维特鲁威人》也让人联想到那个骄傲而坚定的形象——人文主义文化的杰出代表。”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