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观澜亭|山东齐河—禹城地区探获亿吨级富铁矿,“煤下铁”是怎么形成的?

2024-10-20 11:07   大众新闻

  山东齐河—禹城地区的“煤下铁”是怎么形成的呢?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张招崇等人在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察院、山东省煤田地质规划勘察研究院等单位的支持下,通过野外考察,最终基本摸清“煤下铁”的形成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形成《“禹城式”矽卡岩型富铁矿的形成机制》一文,发表在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主办的学术刊物《现代地质》2024年第1期。

  与传统的邯邢式矽卡岩型铁矿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不同,齐河—禹城地区李屯富铁矿体与围岩呈现截然不同的接触关系,并且矿体附近的围岩发生了强烈的角岩化。因此提出了“煤下找铁”的找矿新思路。煤系地层对富铁矿的形成有何影响?煤层和富铁矿之间是否存在成因联系?矽卡岩型铁矿体为什么不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内?针对这些问题,文章研究形成如下个结论:

  (1)“禹城式”铁矿以赋存在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为特征,铁矿体之所以没有出现在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而是赋存在远离接触带的石炭系—二叠系含煤地层中,是因为上覆的煤系极低的热导率使得含矿热液保持高温状态发生长距离的迁移,不至于在接触带因为降温就发生沉淀。上覆煤层或煤线出现高温变质,以及含煤岩系高强度、大范围的角岩化也是煤层低传导率导致热聚集的结果。

  (2)李屯铁矿的形成可能是高温的岩浆流体与低温的大气降水混合导致温度和盐度下降发生快速沉淀的结果,由此也导致了矿体与围岩呈截然接触。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