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观澜亭|山东齐河—禹城地区探获亿吨级富铁矿,“煤下铁”是怎么形成的?

2024-10-20 11:07   大众新闻

  (3)钠长石化导致了岩石“铁的丢失”,为出溶高浓度富铁流体以及富铁矿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导致了高盐度流体中的H+浓度的迅速提高,酸度增加,从而增加铁的溶解度,并进一步增加流体中铁的浓度。至于是否有古老基底以及其它地层铁质的加入,目前尚缺乏可靠的依据,高的硫同位素指示反映了有地层硫的参与。

  从结论来看,齐河—禹城地区的“煤下铁”的形成,与煤层的存在“正相关”。研究认为,流体中的铁质能经过相对长距离的迁移而不沉淀,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迁移过程中流体降温速率较低,这一点也可由矿体附近的围岩发生强角岩化得到佐证。那么为何迁移过程中降温速率低?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存在低热导率的上覆围岩,能起到很好的隔热屏蔽作用以保障成矿流体的热量累积且不易散失,有利于高温流体发生长距离的迁移。

  不同岩石的热导率从小到大为:煤<泥板岩<粉砂岩<砂岩<砾岩及泥灰岩<片麻岩<中酸性侵入岩(正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斑君、花岗君)<片君<大理君<白云看、角君<石英,由此看出,煤是热导率最低的,所以具有最好的储热效果。齐河—禹城地区位于黄河北煤田内,其上部煤层或煤线出现高温变质,而含煤岩系高强度、大范围的角岩化正是煤层低热导率导致热聚集的结果。热聚集也导致了含矿热液(以 Cl 为络合物的形式)以高温状态发生长距离的迁移,从而沉淀在石炭纪—二叠纪地层。文章推测,李屯铁矿的形成是高温的岩浆流体与低温的大气降水的混合,导致温度和盐度下降,从而引起铁的沉淀。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