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万里黄河十二时辰·沿黄九省区蹲点记|黄河三角洲有双“智慧眼睛”

2024-10-26 10:20   大众新闻客户端

  20世纪90年代初,黄河曾多次断流,下游的黄河三角洲缺少淡水补给,海水倒灌,土地盐碱化严重。

  山东对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工程,连通水系241公里,疏通潮沟76公里,引水能力由不足40立方米/秒提高到131立方米/秒。得益于久久为功的修复保护,这片湿地发生了令人惊喜的变化。据最新数据,保护区鸟类增加到37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66种,有38种水鸟的种群数量达到全球总量的1%。每年有数百万只鸟在这里繁衍生息,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黄三角湿地的东方白鹳群落。(□通讯员 丁洪安 报道)

  保护好鸟儿并非易事。“5条监测路线,9个监测点位,200公里的路程,监测一轮至少需要3到4天。”张希涛告诉记者,海边泥滩泥泞难走,对监测人员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黄河入海口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水质、土壤、野生动植物等都是湿地保护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这就意味着在湿地修复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观察和监测。与此同时,各个监测环节也会产生大量繁杂的数据,让生态修复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逐渐变成了难以贯通的“数据孤岛”。

  面积寥廓、环境脆弱、物种复杂,意味着修复与守护15.3万公顷栖息地与1633种野生动物始终是不小的挑战。

  进路:“智慧双眼”守望东方白鹳高飞

  上午10点,监测大屏上,雏鸟形态的东方白鹳正在欢快地拍打翅膀,一旁的“白鹳妈妈”则温柔地将巢穴的突出树枝收拢归纳。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