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万里黄河十二时辰·沿黄九省区蹲点记|黄河三角洲有双“智慧眼睛”

2024-10-26 10:20   大众新闻客户端

  除了空中的鸟类,监测中心的“智慧双眼”在陆域亦有紧密布局。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介绍,“目前在保护区陆域范围内,已建设35处5G网络基站,实现了陆域5G网络全覆盖,建设了9处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点,能够实时监测湿地水文、土壤、气象等数据,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复杂难测的海域,则是监测中心下一个“必争之地”。赵亚杰透露,“我们的难点就在海上,不好监测,也不好管理。”正在为监测中心搭建智能系统的技术人员栗斗魁亦说,雷达识别不明身份船只等功能已相当完善,但海洋生物、水质等数据的信息化仍难度较大,许多埋点需人工定期采集数据,“人工仍是不可取代的一个环节。”

  “技术是补人力的短板。”张希涛说,人与技术流畅配合,经验与智能的齿轮严密咬合,才能搭建起守望东方白鹳无忧高飞的“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

  蓝图:期待“观鸟”潮中长出“智慧大脑”

  下午5点,行走完当天监测路线的张希涛和赵亚杰碰在一起,唠起实验室的事。

  “将监测数据转化成保护管理决策,仍需大量研究作支撑。我们现在还缺少一座真正属于自己的实验室。”赵亚杰提起自建实验室的心愿:这意味着监测中心除了“双眼”,还将长出完全自主的“智慧大脑”。

  但这并非易事,也少有前例,她坦言:“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里,基本都还没实现自建实验室。”目前,合作研究单位坐落在保护区的实验室仍是监测中心最可及的研究资源。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