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楚汉文化的千年“存储卡”
2025-04-27 22:50 人民日报
展柜里,名为“嘉禾吏民田家莂”的大木简,比一般竹简要长1倍,格外显眼。这批简记录着百姓向官府缴纳米、钱、布等赋税的情况,更是一份“三国”版合同:在一块大木板的顶端大书一个“同”字,再将木板剖开,一份留在官府备案,一份交于百姓,待核对时将两份木板合二为一。一个完整的“同”字,体现着古代的契约精神。
遣策简、里程简、纪年简……长沙简牍博物馆中,数量巨大的简牍,如同历史的“存储卡”,令参观者睹物思千年。
站在一张湘、资、沅、澧四水流域的简牍发掘图前,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马代忠介绍,“仰天湖楚简、里耶秦简、益阳兔子山西汉简、东牌楼东汉简……湖南因出土简牍种类齐全、序列完整、内容丰富,是学界公认的‘简牍大省’。”
每一枚简牍,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是通往历史细微处的钥匙。沉睡千年的文字,正在被赋予新的时代基因。
2026年,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将迎来发现30周年。“吴简是长沙递给世界的文化名片,承载着长沙城的厚重文脉。我们将以多种形式让简牍文化从博物馆走向街头巷尾,让更多人参与这场文化的传承之旅。”马代忠说。
千年简牍怎样保存?
从破碎断裂到修复完整,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
长沙简牍博物馆地下一层,简牍一库库房。
“21℃/50%RH”,确认了控制器屏幕上的温度和湿度,文物保管员蒋维开始一天的工作。
库房中,54组灰绿色密集柜整齐摆放着。每个柜体上,都标注着例如“1A002189、总022865”这类特殊编码。蒋维戴上手套,握住第四列柜体的摇柄,随着“咔嗒”声响,柜体缓缓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