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取楚汉文化的千年“存储卡”
2025-04-27 22:50 人民日报
“我们的工作没有捷径,不仅要埋头悉心修复,更要抬头认真思考——怎么做可以降低简牍发生霉变的概率?如果一枚竹简发生霉变,如何最大程度减少其对其他简牍的影响?”王颖说。
每一枚简牍都保存着千年的记忆,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修复简牍的过程,就像一场与历史的持久对话。
这群日日同简牍打交道的守护者们,以敬畏之心轻抚历史走过的脉络,更用赤诚的初心烛照未来。
“吴简的保护研究工作历时20余年,由此形成的吴简科技保护经验,为今后开展大批量古代饱水简牍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长沙简牍博物馆副馆长王倩介绍,我们希望能延长简牍文物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学术研究价值。
如今,尚有数以万计的未脱水简牍被保存在这里,其中尚存字痕和墨迹的竹简已统计出数千枚,分批脱水保护工作已经提上日程。
“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守护简牍也是在守护文明。”王颖的声音很轻,但眼神坚定。
“冷门”为何变“热门”?
简牍文化系列课程已深入校园超过700场次,让孩子们听见简牍里的故事
“看过这个展柜,我们就会知道,原来‘杀青’是制作简牍的一个步骤”“学富五车、三缄其口、连篇累牍,原来这些成语都和简牍有关”……
走在博物馆中,几个小朋友正跟随志愿者范并恕的脚步认真听着讲解,时不时兴奋地讨论着。
范并恕是湖南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在长沙简牍博物馆做志愿者已经有13年。一头银发的她穿着志愿讲解员的红马甲,精神抖擞,声音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