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机票盲盒值不值得开?年轻人正用行为博弈的逻辑重构规则

2025-05-03 08:35   经济日报

  这个“五一”假期,你出门旅行了吗?有人早早排满行程,坐等假期;有人选择宅家独处,享受悠闲时光;还有人则是在走与不走间徘徊——这背后,正是当代人“既渴望出发又受困于现实因素”的矛盾。其实,还有第三种解法:机票盲盒。

  当下火热的盲盒经济蔓延至旅游领域,机票盲盒凭借“低价+开盲盒”的新鲜玩法,迅速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方式。不同于早期“纯随机”的粗放模式,如今升级后的产品更显人性化:不仅能选择可出行时段,部分平台还允许筛选目的地范围,甚至提供改签权益。这些改进直击痛点——怕时间对不上?怕抽到不想去的地方?现在都有了应对方案。而随着产品不断优化,消费者的关注点也悄然改变:当基础功能不再是障碍,大家开始认真掂量“机票盲盒到底值不值得开”。

  为什么有的人会觉得值?“我觉得它很便宜”“我喜欢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有选择困难症”……与常规机票相比,机票盲盒利用价格锚定效应和盲盒未知性,精准抓住了年轻人“低成本尝鲜”和“反向旅游”的心理,航司通过限时营销、社交平台爆款案例的传播,让人产生“低价捡漏”的错觉,仿佛心仪目的地就在下一个盲盒中。

  为什么有的人觉得不值?“我总是抽不到心仪的机票”“‘红眼航班’太折磨人”“除去机票外的隐形消费太多了”……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信息不对称,航司掌握冷门航线、剩余座位的完整数据,而消费者对目的地、航班时间甚至隐形消费一无所知。大多数购买机票盲盒的消费者往往被低价捡漏和未知惊喜所吸引,看似“超值”的盲盒,本质是航司将低需求产品打包成概率游戏,消费者实则在为自己的信息盲区买单。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