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在日照港,感受“港强、产旺、城绿”的发展脉动
2025-05-21 20:36 新华社
距离港区15公里,在日照昱岚智造产业园的生产线上,一块块厚度为3毫米的钢板经过酸洗、冷轧、涂镀等一系列精密工序后,“变身”成厚度仅有0.08毫米的马口铁——这一产品广泛应用于奶粉、啤酒饮料等快消食品的高档包装。
“越薄越难轧,但同时,越薄附加值越高。”日照市昱岚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大伟介绍,依托临港的区位优势和日照港日益成熟的运输网络,项目全部投产后,每年山东钢铁、日照钢铁将有几百万吨热轧卷板在此“变身”为高端板材,运往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基地。
“我们之所以在这里持续投资,与港口密不可分!”日照华泰纸业董事长孙曰平告诉记者,公司需要的原材料从港口运到企业,仅需一小时车程,省下的不只是时间,更是实打实的物流成本。
数据显示,日照市临港产业在当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的占比均在85%以上,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日照正逐步构建起一个既具备深厚传统根基,又充满现代气息的临港产业集群。
依海而立,因港而兴。日照港为城“生金”,也能给城“添绿”。
夏日的海龙湾,蓝天碧海相映成趣。这片曾经的“黑煤场”,如今成为不少海洋生物的新家——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江豚频频出现,数量众多的海龟、章鱼在这里畅游。
“过去这里脚下都是煤灰,现在这里变成了沙滩、木栈道,环境越来越美了。”68岁的市民秦绪斌,把港区的“蝶变”看在眼里。
日照东港区退港还城修复整治工程海龙湾。新华社记者张钟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