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疾控:目前偶有基孔肯雅热境外输入病例
2025-07-22 16:09 “北京疾控”微信公号
北京市疾控中心7月22日发布《预防基孔肯雅热健康提示》。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南亚和非洲地区,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无人传人的证据。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目前,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病例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
基孔肯雅热如何传播?
传染源
患者、隐性感染者、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
基孔肯雅热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传播,人是基孔肯雅病毒的主要宿主。伊蚊在叮咬病毒血症期的人或动物后,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并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2至10天的外潜伏期再传播病毒。潜伏期为1~12天,多为3~7天。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基孔肯雅热的流行地区在哪里?
基孔肯雅热疫情曾在非洲、美洲、亚洲、欧洲以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岛屿上发生,已在 119 个国家发现基孔肯雅病毒传播。
2010年以来,我国曾报告来自东南亚、非洲、中亚等多个地区的输入病例,并在广东等地发生本地传播。
临床症状有哪些?
患者主要症状包括突发高热(>39℃)、对称性多关节痛、皮疹等,以轻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