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和脉”贯东西,在尼山叩启“美美与共”的文明之门
2025-07-07 16:47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尼山原名尼丘山,是孔子的出生地。相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徵在“祷于尼丘(即尼山)而得孔子”,故孔子名“丘”,字“仲尼”,为避孔子讳称“尼山”。从此这座山与圣人的生命起源紧密相连。不仅如此,尼山烙刻着许多孔子印记。夫子洞“凤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记录着襁褓中的夫子;观川亭,回荡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千年嗟叹;智源溪流淌着夫子洗研、涮笔的致学之路;尼山孔庙、尼山书院,则形成“庙学合一”的祭祀与教育体系,成为历代儒生的朝圣之地。
岁月流转、儒风浩荡,人们逐渐将对孔子的敬仰与追思投射到尼山之上,使其成为孔子与儒家文化永恒的地理见证,令其完成了从自然之丘到文化圣山的升华,成为中华文明版图上最巍峨的精神高峰之一。可以说,尼山与孔子,共同构成了一种文化密码,象征着中华文明对思想、教育、道德和精神价值的至高推崇,成为国人追溯文化根源、凝聚认同的精神坐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尼山是历史的,承载着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尼山是现代的,《金声玉振》等演出活化着儒家经典;尼山可以穿越时空,是一枚打开儒家智慧大门的钥匙;尼山是一面镜子,照见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精神信仰;尼山寄托着人们的追求与向往,描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世界。
变奏与和鸣
近年来,尼山因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海内外愈发备受瞩目。作为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窗口,世界文明论坛为何选址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