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首次揭开月背演化历史
2025-07-10 06:16 央视新闻客户端
△科研人员向超导磁力仪中放置月壤样品
除了最新发表的这一成果外,样品返回地球一年来,我国科学家通过嫦娥六号样品还取得了多个首创性关键进展:
揭示月背在约42亿年前和28亿年前存在两期不同性质的玄武质火山活动,表明月球背面可以维持持久的火山活力;
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28亿年前发生过反弹,指示月球发电机磁场并非单调衰减而是存在波动;
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发现其显著低于正面月幔,指示月球内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科研团队讨论实验数据
据了解,月球的 “二分性”是指其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壳厚度、岩浆活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月球“二分性”的形成机制仍然悬而未决,是月球科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此前,科学界对于月球背面的认识主要基于遥感研究,嫦娥六号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携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返回地球,这些样品采集于月球上最大、最深且最古老的撞击坑——南极-艾特肯盆地,为厘清月球正面和背面物质组成的差异、破解月球二分性之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科研人员查看岩屑显微镜成像照片
首次系统揭示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