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嫦娥六号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首次揭开月背演化历史

2025-07-10 06:16   央视新闻客户端

△科研团队将样品密封封装装置转入解封操作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福元表示,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三大构造单元之一,直径约2500千米,该撞击坑形成的能量大约相当于原子弹爆炸的万亿倍,但这种大型撞击到底对月球演化造成怎样的影响,一直是未解之谜。此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的四篇文章,首次系统揭示了南极-艾特肯大型撞击的效应,这是成果的核心亮点

  除了这四项科学进展,一年来,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样品还取得了其他许多科学突破。例如: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合作者发表嫦娥六号返回样品的首篇研究论文,揭秘了样品的物理、矿物和月幔演化特征;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合作者也发现月球背面存在28亿年前火山活动,并发现其月幔源区极度亏损,由此提出月球岩浆活动分布是月壳厚度以及源区物质组成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月海玄武岩分布的二分性提供了新的认识;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与合作者首次精确测定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让人类在了解太阳系早期大型撞击历史方面有了更精确的“宇宙时钟”标尺。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 褚尔嘉)

  

责编:宋玉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

{$loop_num=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