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优秀百姓宣讲员展播 | 十载扎根七村路 “老兵”书记李贻孔的稻香与心声
2025-07-14 20:06 海报新闻
“价格比市场高3-5毛,机械服务费省一半,每亩增收能有3500元左右。”李贻孔一笔笔算给村民听。曾经推车赶集卖米的窘迫已成历史,如今“入海口”品牌有机大米通过合作社直营,加工厂日产能达30吨,新稻入仓几个月便销售一空。“买家主动上门,供不应求!”他话语中满是欣慰。
70万字手稿铸就村庄记忆
产业兴旺之余,李贻孔深知文化是村庄的灵魂。2019年,他力排众议推动村史馆建设,更接下已停滞七年的《七村志》编撰重任。面对36个姓氏的复杂源流与敏感历史,他奔波于档案馆、民政局,远赴山西洪洞寻根;为收集14位抗战老兵史料,他上门恳求,甚至自掏腰包购买史料。
“再不抢救,村子历史就断了!”四个月夜以继日,16本泛黄手稿在客厅、卧室铺开,总重达62斤。当34万字的《七村志》终告完成,这位硬汉眼眶湿润:“这是对那些七村老人的交代。”村史馆里,泛黄奖章与农具无声诉说着84载沧桑,成为孩子们研学必访的“精神地标”。
田间地头的都是宣讲场
作为“耕耘心声”宣讲工作室的主心骨,李贻孔有一套独特方法论——他不用讲稿,更爱和老乡“拉呱”。在新建的乡村剧场、油菜花公园,甚至专门设立的“老李谈心亭”,他用乡音将政策理论、好家风故事揉进节庆活动中。
“大道理我懂,但讲不出。村民要听实在的!”他主持红白事、调解邻里纠纷,用信任打通宣讲“最后一公里”。评选“好婆婆好媳妇”、组织劳动研学,新风正气悄然浸润乡间。村民老张感慨:“他主持我家婚礼时说的话,比开会管用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