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测50℃,天气预报却39℃,怎么回事?
2025-07-16 15:19 中国新闻周刊
近日,“烤化了”的感受频频出现在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表示,走在街上仿佛置身蒸炉,“体感远比天气预报上的温度高得多”。甚至怀疑预报温度是否“报低了”。有网友在安徽省蚌埠市街头手持温度计测量到的温度超过50℃,当地天气预报却显示当日最高温度为39℃。
关于这一数据差距,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朱定真解释,气象工作者不会有意地将气温报高或报低,“我们也会对预报员的预测进行评分,预报38℃但实际气温达到40℃以上,预报员是不得分的。所以作为预报员,一定会努力报得越来越准” 。
事实上,预报气温与公众感知有差距主要是因为观测环境不同。朱定真表示,天气预报发布气温的标准是离地面1.5米、不受太阳光直射、通风环境下百叶箱中的温度。这是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标准。而气温就是近地层大气环境的温度,大家感受到的是体感温度。
体感温度与外界环境关系密切。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任国玉进一步指出,除气温外,还受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等因素影响。例如,高温叠加高湿会阻碍汗液蒸发,散热效率大大降低,会感觉比实际气温更闷热难耐;有风时可加快散热,使人体感觉比实际气温冷得多,无风时,人体则会感觉被暖空气持续包围。而且,在阳光直射下,人体会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体感温度会显著高于树荫下或阴凉处的实际气温。